投稿人: 戴安 | 審核人: 林鈺涵 | 日期: 2019-04-05

研究大綱
傳統上,「閱讀」被視為一種在安靜的環境下才能進行的個人活動。這樣的認知並非有誤,但明顯地忽略了人與人之間透過閱讀所產生的互動、分享、知識與文化上的交流。此外,近年來許多教育研究發現,就提升閱讀能力來說,獨立閱讀並非是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以互動的角度來理解「閱讀」,這篇文章敘述了幾位兒童讀者們在安靜的閱讀教室裡找到可以發揮創意和展現學習自發性的舞台。經由長期的觀察與研究,作者發現老師讓學生們在教室裡進行閱讀是希望給予他們一個安靜的閱讀空間,以培養他們成為獨立自主的讀者。然而,小朋友們卻經常在閱讀時挑選了類似的書籍,聚集在老師視線外的角落以進行秘密的「互動閱讀」(interactional reading),像是一同討論書本上的圖片與內容、或是分享自己的觀點。作者認為,在「互動閱讀」中,小朋友不但能與其他讀者建立起友好關係,反應彼此對書本內容相關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看法,也能共同創造對世界的不同觀點。
研究方法
這篇文章結合了「民族志」 (ethnography) 和「語言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來探討美國加州兩所國小學生(分別為二年級和三年級生)與老師在教室內的閱讀相關活動。在九個月的參與觀察期間內,作者收集的資料包含四十五個小時的教室錄影記錄、兩位老師的訪談錄音紀錄以及關於教室微觀文化的田野筆記。文章內的主要分析專注於小朋友在教室閱讀時間所產生的自然互動。作者在分析時考量了五大層面:閱讀環境、參與架構、書籍內容以及互動中的對話與手勢。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指出,雖然老師指導小朋友在閱讀時必須保持安靜、不與他同學對話、或是等到閱讀後再進行分享與討論,有些小朋友卻默默地聚集在老師看不見的角落,帶著相近主題的書籍來一同進行閱讀分享。有趣的是,傾向於「互動閱讀」的讀者們會將書本攤開在桌上,利用手勢和言語(例:你看!)來吸引其他讀者的注意力,邀請對方一同討論書本上的文字或圖像。在互動時,作者也發現小朋友共同建立起「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像是對書本中的內容做出評論或是與其他讀者所挑選的書籍來做連結。除此之外, 他們也利用「雙聲言談」(double-voicing) 的方式來理解書籍內容,在理解書本內容的同時也摻入自己的意向。
實際影響
這篇文章證實了「閱讀」並不是一個專屬個人的活動。反之,從「互動閱讀」中,兒童讀者們找到一個可以發揮創意(力)以及學習自發性的平台。即便老師們希望能從閱讀時間中培養出學生獨立閱讀的習慣,兒童讀者往往傾向透過互動的方式來理解書本內容。因此,在課堂上,老師不妨可以考慮將「互動閱讀」融入教學中,讓小朋友透過自由交流的方式理來解書本作者的含義,共同分享彼此的世界觀,並且從互動中加強他們對閱讀的好感以及提升學習自發性的機會。
原文: Sterponi, L. (2007). Clandestine interactional reading: Intertextuality and double-voicing under the desk.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18, 1-23. https://doi.org/10.1016/j.linged.2007.04.001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